文学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脚步丈量的世界,通过文学,我们不仅洞见了文字的优美,更发现了生活的美好。7月4日上午,作为第二届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主题书展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南京分展的重点活动,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张鸿雁、潘知常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的“文学:让世界更美好”主题论坛,分别从文学、南京、文学对南京的影响、南京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个人印象最深的文学作品等议题,共话南京与文学、个人与文学的深厚渊源。
三位教授都因文学与南京结缘
每个人最初亲近文学的方式并不一样,但文学却给了他们丰富的滋养,并影响了他们一生。
从一名知青到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代表人物,古典诗歌一直与莫砺锋相依相伴,尤其在他人生的低谷期,给了他莫大的人生指引:1977年,在安徽泗县插队的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当时他虚岁29岁,在农村已待了整整10年。在农村的那10年,莫砺锋随身带了二三十本书,包括《宋词选》《古文观止》等,不但能从头到尾背下来,还可以背好几千首唐宋诗歌。即便如此,上大学一年多后,莫砺锋提前参加考研,其动力就在于,研究生助学金每月有35块,而当时他每月只有18块助学金,除了买饭票已是所剩无几。而在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时,他对导师程千帆先生和中文系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回头望去,莫砺锋表示,人生是会变化的,而古代诗人坚毅的人生精神正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中。比如他非常喜欢诗人苏轼,作为宋朝美学的集大成者,苏轼能在积极进取和清净淡泊间找到平衡,这一点特别适合当下焦虑而不知所措的年轻人。
莫砺锋、张鸿雁和潘知常不但因文学而受益,而且在南京这座城市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莫砺锋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近年一直致力于唐诗的普及工作;潘知常首倡“生命美学”,在美学界影响广泛,他从人生、青春、情爱、社会四个方面品读《红楼梦》,也是广为人知;张鸿雁从东北铁岭来到南京,其研究涉及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文化学等。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南京
文学成为很多人感知南京的一个方式。《唐诗三百首》中有三首写到金陵长干里这个小街巷,还有乌衣巷,等等,莫砺锋说,他对南京的认识最初都是通过文学书籍获得的。那些在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人和事,让人在读后总是向往不已。
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北宋名臣,这二人早年却是政敌。后来,苏东坡途经金陵时,王安石却能摒弃过去的不愉快,与老友握手言和,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苏东坡在一首诗中说:“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深厚的情谊跃然纸上。
南京因文学而留名,文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南京。几位专家一致认可,南京文学源远流长,而六朝文学是南京文学的黄金时代,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都是在六朝时期的南京诞生的。
据莫砺锋介绍,南京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学教育机构,在南朝刘宋时期建立四学馆,即经学馆、史学馆、玄学馆和文学馆,而文学馆大概就在今天的鼓楼以西一带。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了当时萧梁时期两部重要的著作,一部就是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其体大虑周,在古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龙学”成为学术界的一个专门的学问;另一部是梁朝皇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昭明文选》,是中国历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博得功名的必读书。今天,以《昭明文选》为研究对象的“选学”,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学问。
莫砺锋表示,六朝文学承汉启唐,为唐诗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世的南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六朝文学成为构成南京文学和南京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六朝时期的南京文学是南京人性格的表征,同时也塑造了南京人的性格,这种性格经后世文人的不断追忆和重塑,汇聚成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文脉,即“六朝烟水气”。这一文脉就是南京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南京性格的基本内涵。在诸多带有“南京基因”的名著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南京士人与市民的品格书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南京人“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日常美学。
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为文学提供沃土
文与城共生。南京是一座山水城市,长江、秦淮河、紫金山等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也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南京的诗中,“金陵五题”名气最大,尤其是其中的《石头城》和《乌衣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诗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刘禹锡在“金陵五题”的序言中,自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可见他这一系列作品都是他对南京的想象,所写名胜古迹并不是其亲眼所见。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南京互动交融,成就了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城市繁荣,人文荟萃,思想激荡,则为文学提供了生长、繁衍的沃土。
在潘知常看来,《红楼梦》和《儒林外史》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研究表明曹雪芹和吴敬梓不过相差14岁,几乎就是同一代人。两人的书写完全不同,却都能够在南京获得成功,这充分反映出南京诞生伟大文学的必然性。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